背景介绍
印度经常会夸耀自己是具备文化和生态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会以本土人民几个世纪以来积累下的知识和聪明才智成果为傲。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例如阿育吠陀(Ayurveda)和悉达(Siddha)等医学系统、民间传说、音乐、纺织品、手工艺和农业习俗。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都是来自过去的遗产,然而,恰恰相反,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系统,它们定义了不同群体的身份、精神性、谋生手段和每代人生存的方式。但是,在印度,用于保护创造力和知识(特别是知识产权)并采取措施的法律制度,在识别和保护这些类型的集体和文化遗产时却存在着很多不足。
受西方启发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印度传统的知识产权模式之一,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之间带来了哲学与实践层面上的脱节。尽管印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如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和地理标志,但仍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失环节。目前的制度并不全面,因此印度大部分的地区很容易受到生物剽窃、盗用和文化流失的影响。
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的性质
传统知识与其说是一种传递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实践方式。人们必须将其看成是一种贴合实际的、不断变化的知识宝库,并且经过某一代人的蓬勃发展最终作为优良传统以口头或模仿的方式传承下来。从广义上来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传统知识定义为是出现在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土著和本土群体中的的专有知识、创新和其他实践做法。其涵盖治疗方法、农业习俗、粮食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
同样地,传统文化表达或民间传说表达则是指某种文化的有形和无形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仪式、讲故事、符号、工艺和建筑风格等。这些传统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群体的身份和精神特质,因此,它们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财产和其他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不同,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的特点如下:经由口头传播的;涉及精神层面的;以及不断变化的。与专利或版权相比(二者都有时间限制并且需要在物理层面上进行固定),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的定义就是“集体的,并且旨在成为永久性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获得新的形式,同时又不失经典的本质。不过,这些特点也使得它们难以获得保护,因为严格的知识产权法会对新颖性、作者身份和原创性提出要求。
印度现有知识产权框架内的局限性
印度已经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遏制他人滥用其传统知识的行为。然而,这些措施主要是防御性的,只能为特定群体提供有限的权利并协助他们分享到应得的利润。
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
印度在这一领域中设立的最伟大的项目之一就是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它是由印度科学与工业理事会和阿育吠陀、瑜伽和自然疗法,乌纳尼、悉达和顺势疗法部(也被称为印度传统医学部)共同提出的一项合作倡议。该项目将古印度文献中的传统医学知识翻译并分类成为国际专利审查员可以理解的形式。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拥有超过45万种配方,已阻止了数百件来自海外的错误专利申请。
尽管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目前已被证明是打击生物剽窃行为的有效对策,但它并没有赋予拥有此类知识的群体以任何有益的权利。在监管传统知识的使用时,这个项目并不能使本土人民分享到应得的利益或者赋予其必要的权利。
《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案》
该法旨在控制人们对于印度传统知识和生物资源的获取,并要求他们在使用社会知识或资源之前先要获得同意,并以一种公平的方式来分配利益。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
该法案令人感到印象深刻。不过,尽管这项法案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在实际运作时依然因为某些繁文缛节、负责合规问题的机构或遵守该法案的本地人的普遍无知而存在着缺陷。因此,该法案无法实现其承诺,即赋予土著人民以必要的权力。
2001年的《植物品种保护和农民权利法》
这是一项赋予植物育种者和农民以权利的立法。它使农民能够保存和交易他们的种子,并且在借助传统资源培育现代植物品种的情况下,让农民群体有权分享到利益。而且,这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承认农民在实现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法律之一。
然而,企业所拥有种子的影响力以及关于农民合法权利的信息共享的低水平,均影响到了该法案的效力。许多来自印度的农村群体甚至不知道印度宪法已赋予了他们以个人权利。
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版权
《印度专利法》第3条p款中的例外情形表明,传统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申请专利保护,因为它们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大多数口头和特定群体的表达形式也不受版权法的保护,因为版权法需要固定的作品和个人作者的身份。商标的覆盖面过于狭窄,它们并不保护传统知识或传统文化表达内容。
利用地理标志来保护与特定地区相关的产品(如大吉岭茶、羊绒和迈索尔丝绸)取得了部分的成功。然而,这种注册流程既困难又昂贵,而且也无法保护基本的方法或文化意义。
盗用和文化剥削的例子
这里发生了许多滥用和盗窃印度传统知识的事件,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经济损失和文化破坏。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包括涉及姜黄伤口愈合特性的美国专利。这些信息进入印度的公共领域已有多年,但外国组织却可以为其申请专利。同样地,印楝因其具有杀虫剂的特性而被申请了专利,尽管在传统的印度村庄中人们已经使用了好几代人。
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针对印度香米提出的专利申请让这种大米遇到了代价高昂的诉讼。这场争议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情况,并最终为印度设定了更多的防御工具,比如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
除了生物盗版之外,文化挪用也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西方时装设计师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窃取并重新创造了古印度的产品。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传统、对音乐和舞蹈的崇拜特质在很多电影和广告中都被商业化了,其中的原始含义也受到了打击。
当前仍有缺失的环节且需要一项专门的立法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印度的传统知识体系与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相容。关于知识产权的传统法律是基于个人作者的身份、固定在作品中的原创性和世俗权利制定出来的,而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本质上则是共有的,可口头转让的,并可代代相传的。
这种不相容不仅仅是法律技术问题,而是文化和哲学领域中的分歧。传统知识体系不仅是一种经济资产形式,同时还代表着精神实践习俗、身份以及共同的义务。当前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滥用着它们,并让某些神圣传统面临着变成普通商品的风险,从而剥夺了相应群体的权力。
印度不同法案和行政结构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法律屏障并没有带来可用于保护传统社会的有效制度。为了弥补印度这一缺失环节所带来的差距,印度必须拥有适合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具体要求的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
国际视野与WIPO条约
全世界已经认识到,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无法用来充分保护传统知识的。在2007年通过的《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明确承认土著社区有权保护、拥有和发展其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
拟议的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手段已经在WIPO政府间委员会中制定并修改了20多年。最近,WIPO的《2024年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代表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规定了在专利申请中公开原产地的要求,并要求进行有效且合理的利益分享,同时还指出全球的共识正在日益增强。
上述这些趋势使相应的道德和法律基础变得更加强大,从而让印度能够采用基于各个社区的整体保护架构。
印度的立法进展:传统知识法案草案
印度已经通过相关的法律采取了行动以提供专门的保护。2016年的《传统知识法案》提议印度组建一个国家级别的权威机构,而且此类传统知识信托基金可由地方团体负责组织和运营。沙希.塔鲁尔(Shashi Tharoor)提出的《2022年传统知识保护法案》在最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法案提出了所谓的“知识壁架社区”的新概念,这些社区是控制和保障其传统知识的、从不同群体形成的法人实体。上述法案不认可注册的必要性,而是支持了有关群体所有权的实践做法,这种实践做法不需要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形式进行调整。
此外,这部法案还承认传统知识在各国之间可以是共有的,而这将有助于集体所有权的保护和开展集体治理。至关重要的是,它还要求当事人要事先获得对方的同意、以公平的方式分享收益和提供保护(无需进行商业登记),并且与WIPO的新框架是最匹配的。
关于整体法律框架的建议
为了保护印度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以下建议对于帮助印度开展这项工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加快专门的立法
通过一项单一的、独立的法律,将对应群体的权利、精神价值和文化传承性确立为该法的组成要素,而不是这部法律的例外。
扩大传统知识立法的覆盖范围
法案可涵盖从纺织、口头传统、音乐、舞蹈或农业习俗一直到药物制剂等诸多话题。
由对应群体主导的文献化记录
支持当地群体记录并创建出适合其文化的知识库,并保留控制权和原创性。
解决内部文化挪用问题
制定出相应措施,确保可以找出生产出不同形式艺术的弱势群体并向其支付必要的酬劳,即使是在国家层面上也要做到这一点。
建立起意识和法律能力
开展教育运动,使土著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权利,并寻求法律服务来阻止任何的非法侵入活动。
加强数字执法
监管和检查那些未经授权便擅自使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达的数字空间。设立快速法庭来处理这些违规行为。
结论
印度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是一种智力资产,同时还是特定群体身份特征、文化和历经数十代人坚韧不拔精神属性的体现。然而,如果人们不了解这些文化以及基于不同群体作出的判例的话,即使是这些宝藏也很容易被掠夺并在文化层面上遭到遗忘。
尽管诸如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和针对不同主题的法律等防御性战略工具是有用的,但其并不能作为基于相应权利的连续战略的替代选项。拟议的专门法律是一项积极的倡议,因为它会以全球最佳实践做法为基础,并以土著人民的实际经验为依据来提供保护。
有了如此强大的专门性的制度,印度可以捍卫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出本国人民的声音,并就如何保护文化和维护正义给出示范。这从来都不是法律的问题,而是要为未来的人们拯救一个文明的灵魂。(编译自www.mondaq.com)
翻译:刘鹏 校对:王丹
经贸热点维权